36氪专访 | 隼眼科技张慧博士:高性能毫米波雷达
对于毫米波雷达在智慧交通体系中日益显著的作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自动驾驶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主任张纪升表示:毫米波雷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检测手段,它能弥补视频设备在夜间、雨雾等气象条件下对车辆探测的不足。从专项赛参赛项目和结果来看,收获了很多惊喜,业内许多企业在毫米雷达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基本具备进入产品化安装实用阶段的能力。
国产化不止是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更是核心的战略问题,近两年来汽车、电子等诸多领域所面临的缺芯少电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也加大了更加宏观的结构性风险,而具体到交通行业这样的国计民生领域,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
小谷围是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名,偏居广州番禺区北部,四面环水。但在交通领域,小谷围又是尽人皆知的存在,一年一度的“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俨然已经成为智慧交通领域的最重要赛事。
交通毫米波雷达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其探测距离要达到500到1000米,探测精度的指标要求随距离变远也会快速提升,需要达到0.1度甚至更高,这对于雷达的设计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而交通毫米波雷达作为新兴产品,其增长势头将更加可观,在现阶段,能够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无疑将获得市场先机。
张博士进一步谈到:作为交通产品,毫米波雷达的功能要做到更加丰富。车载雷达只是单纯的传感器产品,交通雷达则在向全感知、全计算、全息方向发展,它除了要看得远、看得准和看得清之外,还承载着融合高精地图、摄像头、通信模块、高性能计算平台等需求。
SDR2000定向探测距离高达1500米,全量程范围实现车道级检测精度,具有全方位高性能保证。助力四川数字在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宜高速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中,实现了以雷达为主的全天候精准感知与车路协同等智慧高速建设的全新探索。
首先是杆下盲区问题,“5H”智慧交通毫米波雷达凭借超距特性,在满足超远杆距部署条件下,仍能保证高速公路上任何位置有两个雷达的监测数据,并具备全天候监测盲区的优势;
“5H”毫米波交通雷达的最佳实践
事实上,过去有些车载雷达经过改装应用于交通系统中,但是现在已经因为不能够胜任交通的实际需求,而被市场淘汰。并且在交通领域需要大量定制开发,需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才能具备有针对性的快速定制化能力。
隼眼科技通过与四川数字深入合作,对毫米波新材料、MMIC芯片、雷达系统以及雷达系统周边的整体配套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在最新的国产化雷达上实现了对乘用车定向探测距离超过1200米、双向探测距离超过2400米、探测精度优于0.07°、分辨率优于0.5°的业界领先性能。
在毫米波雷达这样一个关联诸多重大产业的前沿领域,”产学研“融合无疑是快速高效解决难题的最优路径。
最近一次,也是第六届“小谷围”大赛,以“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湾区的行”为主题,其中,智慧公路主题赛已经连续5年向全国征集优秀项目。为了推动新技术切实在智慧公路建设中创造价值,主题赛特别下设了毫米波雷达专项赛,共有18个毫米波雷达专项赛参赛项目。
隼眼科技技术上联合的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毫米波雷达领域的”国家队“,有着覆盖前沿技术、实验设备、人才培养、系统设计及工程落地的全栈能力。
张博士回忆去年“小谷围”大赛时谈到:大赛的总裁判张纪升主任在现场对所有参赛产品拆机后做了点评,虽然高集成度的雷达芯片是毫米波雷达的核心部件,但所有的参赛队伍中没有任何一家厂商采用国产化的雷达芯片,这个点评有深刻的警醒作用,我们在决赛赛场最后的路演上郑重做了一个预告,2022年我们会发布一款国产化的高性能交通雷达产品。
据张博士介绍:
近年来,隼眼科技通过与蜀道集团、四川数字、腾讯智慧交通的多方合作,在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进行了智慧高速层面的大量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并验证了业内首个采用纯毫米波雷达能力打造的车路协同技术方案,不仅反映了隼眼科技以雷达为主的雷视融合技术路线的正确判断,也证明其高性能毫米波雷达产品经受住了严苛的考验,正是在这种探索和实践中,隼眼科技确立了“5H”毫米波交通雷达的技术优势与行业价值。